比起不斷行銷自己,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

Custom-Preset
做你所說

2015年TED的這場演講沒有誇張的肢體動作,沒有浮誇的絢麗技巧。Eagleman只是跟我們分享他平時在做的事情(https://goo.gl/P13eUB)。


我們能為人類創造新感官嗎
我們能為人類創造新感官嗎?

 

這讓我想到昨天丹丹分享的一個無家者小胖的故事(http://pics.ee/cs67): 小胖他四十一歲,在街頭四年多的日子裡打過各種工,陣頭、舉牌、粗工、撿資源回收。 他訴說著自己做了錯誤的決定:他認為去坐牢是一個選擇,「裡面有一些醫療的設備啊。」可以解決他當時所需要的醫療問題。

他拿著刀去跟便利商店店員說,他要搶劫,請他報警。店員報了警,在等警察來的空檔,他們聊了天,「店員還請我喝了一杯飲料啊,」小胖笑著說。

就此以後轉變了他的人生。

離開台東後的這幾年,遇見了形形色色的各式人種,有的很會說,有的很會做,有極少數的一群人既會做,適當的時候也很能說。

我慢慢發現生命厚度的累積,也許不是我們看了多少書,做了多少學習,而是對我們所關心的方向,做出了多少的努力。 

好比說,年輕的時候,我為了想要幫助家人恢復解除疼痛,恢復健康,學了好大一陣子催眠與冥想。因為大量的學習,讓我自以為已經很會做這件事了。但是實際上是這樣嗎?來到現在的診所之前,我只有在我爸媽的身上嘗試過催眠止痛的手法與技巧,要說實際使用在陌生的個案身上,我都還有點怕怕的,不知道效果會怎麼樣。到了現在,聽到個案的回饋,我多少對為他人解決身體的不適有了一些信心。

但如果不是當初,診所的醫師鼓勵我們去做任何用對個案有幫助的技術,所以我大量的把這些技術用出來,融入跟個案的互動中,可能到現在我也只是持續的自我感覺良好而已。

也因為這樣,在這半年來,我一直刻意要求自己要有所「產出」,無論是任何在哪裡學的技巧,就是去嘗試、去練習,並且融入在自己的生活中。

所以為了練習寫文章,我要求自己分享訊息要有自己的觀點,參與課程要把心得寫出來。
為了練習行銷,我訓練自己遇到有需要的人,推薦信得過的朋友。
為了練習說故事,我強迫自己錄製:三分鐘說故事(http://pics.ee/v-596542) 
為了要學影片剪輯,去跟課然後做成短片(http://pics.ee/v-596546) 
甚至為自己做了備課百寶箱的廣告(http://pics.ee/v-596546) 

「選擇方向,刻意的練習與產出,才是幫助自己學好技術的關鍵」我一直這樣深信著。

人生會在遇到事情的時候,不斷的需要做出選擇。故事裡的無家者小胖,在搶劫超商的前一刻,他因為「資訊不足,不知道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」而做出了到牢裡就醫的選擇。

全熒幕_2017_2_13_上午11_49
我們被侷限在這狹小的主觀意識中

這不能怪他,因為就像Eagleman博士在這場TED一開頭說的:「我們被侷限在這狹小的感知世界。」這是我們腦部的特性,無法違背。

雖然觀察出自己的限制不容易,但我們卻都挺容易看到別人的不足。無論他是工作累了,或者只是缺少關心。

或許在你看完這篇文字之後,可以為身邊正在愁眉苦臉的工作伙伴買條巧克力,為他打打氣。可以跟幫忙著準備晚餐的家人說聲:「你辛苦了」。可以看見鏡子裡的自己說:「是時候該去找找朋友打打屁、聊聊天了。」在別人的不足處給予適時的關心,或者適量的支持,是我們可以做到的。

不論我們有沒有機會可以跟人分享這些生命中的小事,我都相信這會持續滋養著我們的生命故事。

祝福你。

阿源師

痠痛問題,直接line我。沒有硬推、硬喬。針對你的狀況,我們一起做出最適合的處理。

發佈留言